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中间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6-12-01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lgg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从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历史来看,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众多学者不断探讨的议题。国外学者对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变得异常激烈,以 Kindleberger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他们强烈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认为外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的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者,如果采取弹性较大的浮动汇率制度会导致汇率频繁波动,而另一批以 Friedman(1953 )  为代表的学者则极力推荐浮动汇率制,他们认为国际收支乃至整个经济能够通过汇率的自由波动而得到调节,该种汇率制下的投机是一种稳定性的投机,有利于维持经济的稳定。 在此基础上,“最优货币区”理论诞生,Mundell(1961)认为应该结合经济的某些特征研究汇率制度的选择,之后又有从政策配合视角、经济冲击视角以及政府信誉视角等对汇率制度的选择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的焦点基本都集中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劣上而很少关注中间汇率制,关于中间汇率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就更是微乎其微。 20 世纪 60 年代,凯恩斯的关于宽区间和爬行钉住的思想伴随着文学的发展而逐渐复兴,并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参考汇率和最优钉住思想而获得发展。20世纪 80 年代,目标区的提出将宽区间和爬行钉住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保罗·克鲁格曼(1991)指出,一个可信的目标区将会使投机稳定。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采用这种中间汇率制度,直到后来危机席卷这些国家才放弃这种汇率制度,由此便催生了两极观点,即当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时,国家要么选择固定汇率制,要么选择自由浮动汇率制。 
.........
 
1.2  简要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判定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依据,对于一国当局准确制定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众多研究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汇率制度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不断增加,他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汇率机制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然而对于单独的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梳理出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与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20 世纪 80 年代,威廉姆森和伯格斯坦的汇率目标区理论的提出将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起来,认为当局为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内所采取的货币政策、资本控制等手段,有助于解决汇率浮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消费时间扭曲、失业、限制投资和经济增长以及培育贸易保护主义等等①。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一个国家不可能完全优先考虑将汇率保持在规定的目标区内;如果由于货币政策违背国内稳定需要而导致强烈的市场压力将汇率推到目标区之外,那么就不得不允许汇率位于规定区域之外,这便导致目标区的爬行。 20 世纪 80 年代末,保罗·克鲁格曼在目标区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汇率的变动不仅受到诸如产量、价格水平等经济变量的影响,还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汇率值的预期。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够对这些变量产生影响从而控制汇率的走势,因此货币当局应把握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另外,克鲁格曼还得出了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结论:  “蜜月效应”和“平滑过渡条件”。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既可以及时和低成本的吸收外部冲击,又可以避免汇率大幅波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损失,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
 
第 2 章  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经验证据 
 
本章首先对中间汇率制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比较 1991-2010 年以来实行中间汇率制度与实行固定、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变化,并分析其规律,之后对实行这三种汇率制度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解析,最终尝试得出关于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结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要考察中间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要对中间汇率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这就涉及到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法对中间汇率制度的划分。汇率制度分类方法大致有两种:名义分类法和实际分类法。名义分类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定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一国政府公开宣称实行的汇率制度进行分类,也就是基于各国对外公布的汇率政策和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各国实行的不同汇率制度,将汇率制度划分成多种类别,各国政府在进行登录时,按照其公开承诺的汇率制度和政策对号入座。1990 年以来,IMF 不断细分其汇集的汇率制度种类,对中间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不断细化,IMF(2005)将其他传统的固定钉住安排、水平带内钉住汇率、爬行钉住汇率、爬行带内浮动汇率界定为中间汇率制度,然而名义分类法并没有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实际实行的汇率制度,因为政府所宣称实行的汇率制度与其现实采取的汇率制度总是不一致。大量的事实也不断证明,硬浮动汇率制和软钉住汇率制普遍存在,这使得名义分类法的准确性降低。 由于名义分类法不能确切地表现一个国家汇率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这使得很多学者对其得出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汇率制度进行重新分类,对中间汇率制度也进行了重新划分,Ghosh、Guide、Ostry 和 Wolf(1997)分类将货币合作体系汇率制度、无分类的浮动汇率制度和预定范围内的浮动汇率制度界定为中间汇率制度;Frankel(1999)分类则将目标区或目标带汇率、爬行钉住、一篮子钉住和可调整的钉住四类汇率制度界定为中间汇率制度;之后 Reinhart 和 Rogoff(2004)将事先宣布的爬行钉住、事先宣布的小于等于±2%的爬行浮动带、事实上的爬行钉住、事实上的小于等于±2%的爬行浮动带、事先宣布的大于等于±2%的爬行浮动带、事实上小于等于±5%的爬行浮动带、小于等于±2%的移动浮动带划分为中间汇率制度,该种分类方法存在两方面的创新:首先是该方法第一次使用了平行和双重市场汇率数据,这些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对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举足轻重的。Reinhart 和 Rogoff提出,在大多数实行复汇率或双重汇率的国家中,与官方汇率相比,双重汇率或平行汇率既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的货币政策,又最具经济意义。
...........
 
2.2  中间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马来西亚转而采取波动性较小的汇率制度,同时削弱了与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联系。而韩国和泰国在 1999 年至 2000 年却加强了与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联系,实行的汇率制度弹性较高。与发生危机之前相比,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所实行的汇率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弹性更大。总体上说,发生危机的国家所实行的汇率制度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然而它们实行的并不是两极汇率制度,这表明中间汇率制度依然是某些国家在某一时期的最佳选择。 根据 Reinhart 和 Rogoff 对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整理出 1991-2010 年期间实行浮动、中间、固定三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变化状况,如表 2.1 和图 2.1 所示,发现实行这三种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在不断增加,从 1991 年的 50 多个国家增长到后来的 70 多个国家,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基本保持在 20 个左右,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其数量却远远的少于实行中间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虽然在大部分年份,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不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多,但其数量在逐年增加。 
.............
 
第 3 章  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考察........ 20 
3.1  汇率目标区理论 ....... 20 
3.2 爬行区间理论 .... 21 
3.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扩展理论 ....... 22 
3.4  本章小结 ........... 30 
第 4 章  中间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实证探索........ 31 
4.1  实证模型的构建 ....... 31 
4.2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3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5 
4.4  本章小结 ........... 42 
第 5 章  我国的政策实施状况及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43
5.1 我国财政政策的阶段实施状况 ........ 43 
5.2 我国货币政策的阶段实施状况 ........ 45 
5.3 我国的资本流动及开放程度  ..... 47 
5.4 我国的汇率制度安排 ........ 47 
5.5 政策建议 .... 49 
 
第 5 章  我国的政策实施状况及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
 
本章首先将对我国 1991 年以来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阶段说明,之后对我国的资本开放程度和资本流动状况加以分析,与此同时,对我国近年来所采取的汇率制度进行总结和概括,最后结合实证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我国未来的政策实施方向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提出相关建议。
 
5.1 我国财政政策的阶段实施状况 
本节对我国自 1991 年以来所采取的财政政策进行概括和分析,将我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分为四个阶段:1991-1997 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3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2004-2008 年稳健的财政政策;2009-2015 积极的财政政策。 5.1.1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1-1997) 1992 年,中国的经济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之后急速增长。虽然我国的经济具有迅速发展的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很多问题,比如经济增速过快,导致经济过热,单单只靠国家的物力和财力根本无法承受;通胀水平不断提升,通胀率在 1994 年高达 24.1%,这使得人们在思想上产生了恐慌;国民经济发展失去平衡,整个国内市场的秩序以及分配秩序紊乱,盲目以及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存在。 鉴于存在上述问题,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所作为,于是中央在 1993  年  6  月决定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来治理和调整当时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加强对税收征收的管理,减少征收税种,对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进行规范。同时,强化对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和作用,提高中央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国内经济在 1996  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不仅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挤压了经济过热所产生的市场泡沫,又促使经济保持高速的增长。1997  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8%,而物价指数同比增长  2.8%,形成了“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良好局面。 
............
 
结论 
 
本文以 RR 自然分类对中间汇率制度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间汇率制度的现实选择状况及其经济增长状况,同时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之后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得出了如下几个结论: 
1.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验分析,我们得知:中间汇率制度依然是很大一部分国家的选择,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在所有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在 40%左右,虽然比不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但却远超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数量在不断增加。另外,除了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年份之外,实行中间汇率制度国家的平均人均 GDP 增长率均高于实行固定和浮动汇率制度国家。 
2.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间汇率制度确实会影响其经济增长水平,具体体现在:中间汇率制度有助于货币供给、政府支出和资本流动更好地发挥作用,它们对人均 GDP 增长率的积极影响分别高于固定或浮动汇率制度2.8、31.9 和 15.0 个百分点。 
3.对发达国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间汇率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与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中间汇率制度下货币供给增长率、政府支出增长率以及资本流动对人均 GDP 增长率的促进作用要比其他汇率制度分别高出 3.2、14.1 和 15.6 个百分点,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外国资本净流入在 GDP 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对人均 GDP 增长率的影响作用分别要比新兴市场国家高 0.5 和 0.6 个百分点,而政府支出对人均 GDP 增长率的影响却比新兴市场国家低 17.8 个百分点。 
4.结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不论汇率制度类型如何,贸易开放度与人均 GDP 增长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而通胀率和人口增长率则与人均 GDP 增长率负相关,为此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必须注重发展和维护对外贸易,控制通货膨胀率和人口增长率。 
.........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