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对中国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讨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探究对外开放和制造业外贸高质量的发展进程,分析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该影响的异质性。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是我国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其中对外开放战略功不可没,尽管目前全球贸易形势严峻,但中国始终坚定走对外开放道路,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还包括对外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公平对待以及在国际规则体系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和政策环境来支持,同时也需要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理念[1]。进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2]。
近些年我国贸易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美国持续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基于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使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一个国家要发展为经济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升级政策逐级落实,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制造业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计划陆续出台,要求在2025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因此,如何通过优化对外开放以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国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下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外扩大国际空间,对内释放国内消费能力,积极参与优化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加快成为贸易强国。但是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东中西差距过大、质量不均衡等问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对外开放研究
(1)对外开放的内涵及测度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的开放过程异于发达国家,是先进行国际开放再进行本国内部各地区间开放的过程[3]。我国的对外开放从开放初期的经贸往来逐步扩展为高水平的包含科学、教育、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全方位对外开放[4-6]。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尹艳林[7]指出我国劳动力成本下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应实行“以投资带动贸易”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2015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外开放也进入了的新阶段[8-9],中国由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向主动参与构建贸易规则的角色转变[10]。赵伟洪和张旭[11]指出中国正从建设开放型中国经济,发展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历程,并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我国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进行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12-15]。
经济开放度主要衡量区域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一般从开放的结果和政策两个视角进行谈论[16],测度对外开放结果的指标主要有贸易开放度、外资开放度[17];在政策的开放度测量中,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和进口关税率等指标进行衡量[18-19],但由于政策规则难以量化,基于政策测量的开放度可信性并不高[20]。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衡量对外开放,例如Pickering和Valle[21]将开放度定义为全球化的衡量指标,金融开放度一般使用资本流动额占GDP比例和本外币存贷款总额中外币的占比衡量,用于反映资本跨境流动和外资在总资产中的比例[22]。Whitman首先提出综合对外开放度的概念,当前学者们构建的对外开放综合指标体系主要涵盖贸易开放、外资开放、金融开放三个方面,各位学者的具体选择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23-25];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课题组从贸易往来、投资往来和经济合作三个方面测度经济开放度[26]。
............................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外部世界敞开大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和合作活动,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4]。其中经济对外开放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主动向外部敞开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跨国合作与交流,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任保平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加安全的对外开放[1]。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扩大内需,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本等更大范围上集聚全球资源,开拓更大范围的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经济对外开放是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可以进行外资引进和贸易往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互利合作关系,提升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经济对外开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降低关税壁垒、开放市场准入、吸引外资、推动贸易自由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
2.1.2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46]。外贸高质量发展就是将高质量发展与对外贸易相融合的发展,通过国际贸易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技术和知识传播,提供就业机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和丰富的生活条件[90]。我国经济发展于2014年进入到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对我国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发展带来新的要求,我们要摒弃粗放型发展,要注重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2019年《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21年《“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发布内容均指出我国应该立足于高效和高增长相结合的集约外贸发展方式。
..................................
2.2相关理论
2.2.1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根据赖明勇等[92]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效应。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企业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策略,从中汲取创新发展理念,并积极应用于自身生产制造过程中。这种跨国学习不仅促进了技术的引进和消化,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随着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将更加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二,示范效应。在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并参与新产品演示以及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时,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得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弥补生产力低下、贸易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技术和经验的传递,提升国内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关联效应。对外开放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且与国内各个产业链密切相关,通过对外开放,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以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弥补技术短板,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促进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第四,竞争效应。对外开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范围,激发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进而促使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提高组织效率和运营能力,最终实现竞争力增强。这种积极的市场竞争环境不仅督促企业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还推动了产业发展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的生产环境,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
............................
3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演变.........................14
3.1指标体系构建...........................................14
3.1.1对外开放指标体系....................................14
3.1.2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15
4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34
4.1基准回归分析....................................34
4.1.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34
4.1.2回归结果分析..........................................36
5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49
5.1调节效应分析.............................49
5.1.1模型构建................................................49
5.1.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49
5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
5.1调节效应分析
5.1.1模型构建
调节效应模型用于分析调节变量在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中起到的调节作用,通过引入交互项,我们可以探索调节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系数和显著性,有利于进一步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包含交互项时,交互项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都会随着调节变量的取值不同而发生变化。
5.1.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逐一改变调节变量,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以验证对外开放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5-1所示。在模型(1)中,以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项为核心解释变量,发现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的假设2得到证实。在模型(2)中,以对外开放和政府投入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二者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政府投入抑制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本文提出的假设3得到了证实。在模型(3)中,以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二者的交互项为解释变量,二者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的假设4得到证实。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从省域层面构建对外开放和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加权测算出我国2008年到2022年30个省份对外开放和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根据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考虑结果的可靠性,进行稳健性检验,并从区域、地理位置和时间三个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建立调节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来研究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为优化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提供实验证据。结果表明:
(1)近年来我国各省对外开放水平和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我国对外开放和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都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二者的水平始终保持领先态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省份二者的水平较低。运用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各省份的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存在相同趋势。
对外开放可以推动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全国层面进行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显著。对外开放整体及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方面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显著;在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体系中,对外开放更能促进外贸规模和外贸竞争力的发展。
但对外开放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性、地理位置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具体表现:区域层面,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以及贸易开放、投资开放和金融开放方面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在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体系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对外贸规模和外贸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层面,沿海和内陆省份促进作用较强,而边疆省份促进作用较弱;时间层面,对外开放在2014年后对制造业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在2014年之前,对外开放作用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