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
时间:2023-01-30 来源:www.51mbalunwen.com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将国研网——国际贸易决策与支持系统中8000多种中国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HS八位码产品月度出口贸易数据与GDELT数据库中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数据进行合并,并根据舆论的特点,将媒体报道数量和媒体报道语气合成舆论影响力变量,分析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产品出口额的影响。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国际关系。一方面,各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进行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谋取自身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国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谋求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国际贸易争夺日益激烈。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参与程度的提高,其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又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提升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对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得益于世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中国在一举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发生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最多的大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也日趋恶化。在国际贸易中,舆论被多数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壁垒,以此对本国贸易实施保护。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比,由媒体报道形成的舆论壁垒更容易对出口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舆论壁垒是指由于各国信息不对称,媒体通过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恶意的负面报道在国内形成舆论,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厌恶,进而限制他国产品流入。自2007年起,由于中国出口个别产品质量不达标,世界媒体聚焦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多个媒体夸大炒作下,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形成了低劣产品的刻板印象,导致境外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刻意关注产品原产地,避免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且宁愿花多倍价格购买本土产品,也不愿意购买中国产品,导致中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损(刘晖和潘霁,2021)。虽然如今“中国制造”已不再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但部分西方媒体仍借助“人权”、“国家安全”等幌子对中国产品进行打压,如2021年3月国际媒体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制造舆论打击新疆棉花产业(姬德强和张毓强,2021)。由此可见,部分国家利用舆论打压其他国家产品和产业是其惯用手段。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主要从出口目的地舆论角度切入,探讨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第一章为绪论。本文重点阐述了研究背景与重要性,并对研究思想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作了简要说明。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从舆论的定义研究、舆论的测度研究、舆论的微观和宏观影响研究,以及舆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现有文献,梳理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机制。
第三章为机理分析。基于媒体传播特点以及消费者行为等角度,依据相关理论从信息成本机制、引导关注机制和国家形象塑造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为后文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章为现状分析。本章从媒体报道数量及媒体报道语气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所面临的出口目的地舆论环境状况,阐述了不同国家对中国报道数量及报道语气的基本情况。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本章利用2014—2019年中国与71个国家(地区)HS八位码下8000多种产品月度出口贸易额及各国对华舆论数据,构建国家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法探究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结合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和对外贸易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部舆论环境的改善。
2文献综述
2.1舆论的定义与测度
2.1.1舆论的定义
公共舆情植根于生活之中,人们对于公共舆情已经十分了解,学者对于舆情的有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公共舆情的概念尚未明确。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相联系,提出“公众舆论”概念,认为舆论是公意,体现了大多数人意志,并且反映了公众对社会或者公共事件的看法及意见。舆论,通常指公众普遍持有的观点、看法、判断或情绪(Schmeller,2009),它来源于事实,并且与公共事件相关联(Holcombe,1923),是大众群体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Lippmann,1946)。从狭义上来说,舆论是指消除个体意见差异后,多数人对于社会问题所形成的统一性意见,也即多数个体对某些特定重要问题所具有的共同态度和观点(Minar,1960),注重意见的一致性。曾庆香(2007)认为,舆论,即公众意见,是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用言语情感和行为等方式表现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大体一致的态度。广义上的舆论则是社会群体众多意见的特定集合(Allport,1924),强调地是意见的加总。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层面的舆论,均涉及个人看法与公众意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舆情产生过程中,个人会随着社会群体中他人初始看法以及观念改变情况不断调适自身看法,以此对某些重大问题形成共同的意见,也就是把个人看法转变为公共看法(Degroot,1974)。舆论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融合的过程,个体通过综合评价周围社会群体的各种看法,根据群体间意见的相似性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见,众多意见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得舆论处于持续演变的状态(Lorenz,2007)。陈力丹教授(2017)对舆情的界定是大众对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问题所表达的情感、看法和心态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并且会对社会发展和相关事件发展进度造成影响,其中包括理智与非理智成分。舆论可以分为国内公众舆论及国际公众舆论两个层面,基于本文研究需要,本文所定义的舆论主要为出口目的地境内公众舆论。
2.2舆论的相关影响研究
2.2.1舆论的微观影响
为了更为详细地分析舆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本文从企业行为决策及消费者购买意愿两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
首先,有关舆论对企业行为决策影响的文献,主要是从媒体关注角度进行研究的。苑泽明等(2020)研究发现媒体关注会使得企业专利质量下降,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赵莉和张玲(2021)认为媒体关注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是通过市场化水平调节产生作用的。对于企业投资来说,媒体关注会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及相关渠道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从而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梁上坤,2017)。媒体关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媒体为获取大众关注度可能刻意进行负面宣传报道,企业在短期内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一定损失(熊艳等,2011)。闫岩(2015)研究媒体报道对企业品牌形象的作用时发现,单一的正面报道事件对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作用不大,相反,负面新闻报道见效更快且影响面巨大。
其次,从消费者购买意愿梳理舆论对微观经济主体影响的文献。现有文献主要从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且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负面舆论报道的作用远大于正面报道信息的作用。郑志浩(2015)研究媒体信息对转基因大米销售影响时发现,消费者会放大负面信息效应,从而显著负面地影响消费者行为,降低消费者支付意愿,甚至其负面信息还会影响整个信息的发展趋势。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企业的出口额、品牌形象及客户忠诚度都会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Wanderley等,2008;Till和Nowak,2000)。Cheng和Chaplin(2012)、Dobele(2011)的研究表明,和正面舆论的正向作用相比,负面舆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及品牌知名度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李梦璐和张社梅(2020)认为媒体报道的负面信息会显著降低消费者预期。刘宇涵和刘永松(2017)认为正面舆论会显著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而负面舆论则相反,且负面舆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远大于正面舆论的影响。
3舆论影响贸易的机理分析..............................12
3.1消费者信息搜寻理论....................................12
3.2消费者注意力分配理论...............................12
4各国对华舆论的特征事实..........................................18
4.1国际媒体对华新闻报道数量...............................18
4.2国际媒体对华报道褒贬情况..................................20
5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2
5.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22
5.1.1模型设定..........................................22
5.1.2主要指标及数据说明.........................22
5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1.1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14—2019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各变量绝对值的差异,对除解释变量以外的所有变量均采取了对数化处理。表5.1列出了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量较为充足,各变量标准差较小,最大值、最小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数据较稳定。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国的产品出口额,解释变量为各贸易伙伴国对中国报道的舆论指数,并在模型中加入双边经济规模、汇率、双边贸易成本、贸易开放度等一系列控制变量。由于媒体报道的性质,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对消费者情感行为、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反映到宏观层面一国出口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舆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是在舆论出现后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我们把舆论指数的滞后期数也纳入到模型中加以考虑。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结论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弱化了传统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限制了进口商品配额和进口许可等非关税壁垒的实施,因此,传统国际贸易运用的空间也逐渐减少,传统国际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并非偶然。由于对关税壁垒的限制作用,为保护本国部分产品和企业受到冲击,部分国家转而以非关税壁垒措施取代了关税壁垒对进口商品的约束,例如用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等各种多样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对本国实施保护。舆论壁垒,作为主要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样,都是为了限制进口,从而保护本国贸易利益。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但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媒体传播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舆论壁垒对出口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国研网——国际贸易决策与支持系统中8000多种中国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HS八位码产品月度出口贸易数据与GDELT数据库中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数据进行合并,并根据舆论的特点,将媒体报道数量和媒体报道语气合成舆论影响力变量,分析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上,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入手,在信息成本机制、注意力引导机制和国家形象塑造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在计量方法上,本文利用所构建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并考虑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时滞性。另外,本文根据媒体报道语气的不同,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正面舆论以及负面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将出口额进行分解,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在国家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以及非“一带一路”国家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我国出口的消费品、资本品、中间品、初级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国际关系。一方面,各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中进行全球价值链分工合作,谋取自身整体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国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谋求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国际贸易争夺日益激烈。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参与程度的提高,其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2010年又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提升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对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得益于世界价值链进一步发展,中国在一举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发生国际贸易摩擦与争端最多的大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也日趋恶化。在国际贸易中,舆论被多数国家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壁垒,以此对本国贸易实施保护。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比,由媒体报道形成的舆论壁垒更容易对出口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舆论壁垒是指由于各国信息不对称,媒体通过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恶意的负面报道在国内形成舆论,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厌恶,进而限制他国产品流入。自2007年起,由于中国出口个别产品质量不达标,世界媒体聚焦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多个媒体夸大炒作下,消费者对“Made in China”形成了低劣产品的刻板印象,导致境外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刻意关注产品原产地,避免买到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且宁愿花多倍价格购买本土产品,也不愿意购买中国产品,导致中国出口贸易严重受损(刘晖和潘霁,2021)。虽然如今“中国制造”已不再是质量差的代名词,但部分西方媒体仍借助“人权”、“国家安全”等幌子对中国产品进行打压,如2021年3月国际媒体以所谓的“强迫劳动”等借口为由,制造舆论打击新疆棉花产业(姬德强和张毓强,2021)。由此可见,部分国家利用舆论打压其他国家产品和产业是其惯用手段。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文主要从出口目的地舆论角度切入,探讨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第一章为绪论。本文重点阐述了研究背景与重要性,并对研究思想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作了简要说明。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从舆论的定义研究、舆论的测度研究、舆论的微观和宏观影响研究,以及舆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现有文献,梳理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机制。
第三章为机理分析。基于媒体传播特点以及消费者行为等角度,依据相关理论从信息成本机制、引导关注机制和国家形象塑造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为后文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第四章为现状分析。本章从媒体报道数量及媒体报道语气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所面临的出口目的地舆论环境状况,阐述了不同国家对中国报道数量及报道语气的基本情况。
第五章为实证分析。本章利用2014—2019年中国与71个国家(地区)HS八位码下8000多种产品月度出口贸易额及各国对华舆论数据,构建国家和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实证分析法探究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变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结合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根据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舆论环境和对外贸易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部舆论环境的改善。
2文献综述
2.1舆论的定义与测度
2.1.1舆论的定义
公共舆情植根于生活之中,人们对于公共舆情已经十分了解,学者对于舆情的有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是对于公共舆情的概念尚未明确。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相联系,提出“公众舆论”概念,认为舆论是公意,体现了大多数人意志,并且反映了公众对社会或者公共事件的看法及意见。舆论,通常指公众普遍持有的观点、看法、判断或情绪(Schmeller,2009),它来源于事实,并且与公共事件相关联(Holcombe,1923),是大众群体对自我、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知(Lippmann,1946)。从狭义上来说,舆论是指消除个体意见差异后,多数人对于社会问题所形成的统一性意见,也即多数个体对某些特定重要问题所具有的共同态度和观点(Minar,1960),注重意见的一致性。曾庆香(2007)认为,舆论,即公众意见,是一定范围内多数人用言语情感和行为等方式表现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大体一致的态度。广义上的舆论则是社会群体众多意见的特定集合(Allport,1924),强调地是意见的加总。
由此可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层面的舆论,均涉及个人看法与公众意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舆情产生过程中,个人会随着社会群体中他人初始看法以及观念改变情况不断调适自身看法,以此对某些重大问题形成共同的意见,也就是把个人看法转变为公共看法(Degroot,1974)。舆论的形成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融合的过程,个体通过综合评价周围社会群体的各种看法,根据群体间意见的相似性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见,众多意见相互融合、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使得舆论处于持续演变的状态(Lorenz,2007)。陈力丹教授(2017)对舆情的界定是大众对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和问题所表达的情感、看法和心态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并且会对社会发展和相关事件发展进度造成影响,其中包括理智与非理智成分。舆论可以分为国内公众舆论及国际公众舆论两个层面,基于本文研究需要,本文所定义的舆论主要为出口目的地境内公众舆论。
2.2舆论的相关影响研究
2.2.1舆论的微观影响
为了更为详细地分析舆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本文从企业行为决策及消费者购买意愿两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
首先,有关舆论对企业行为决策影响的文献,主要是从媒体关注角度进行研究的。苑泽明等(2020)研究发现媒体关注会使得企业专利质量下降,并且对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赵莉和张玲(2021)认为媒体关注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是通过市场化水平调节产生作用的。对于企业投资来说,媒体关注会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及相关渠道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降低企业搜寻成本,从而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梁上坤,2017)。媒体关注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媒体为获取大众关注度可能刻意进行负面宣传报道,企业在短期内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一定损失(熊艳等,2011)。闫岩(2015)研究媒体报道对企业品牌形象的作用时发现,单一的正面报道事件对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作用不大,相反,负面新闻报道见效更快且影响面巨大。
其次,从消费者购买意愿梳理舆论对微观经济主体影响的文献。现有文献主要从正面舆论和负面舆论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并且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负面舆论报道的作用远大于正面报道信息的作用。郑志浩(2015)研究媒体信息对转基因大米销售影响时发现,消费者会放大负面信息效应,从而显著负面地影响消费者行为,降低消费者支付意愿,甚至其负面信息还会影响整个信息的发展趋势。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企业的出口额、品牌形象及客户忠诚度都会受到媒体报道的影响(Wanderley等,2008;Till和Nowak,2000)。Cheng和Chaplin(2012)、Dobele(2011)的研究表明,和正面舆论的正向作用相比,负面舆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及品牌知名度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李梦璐和张社梅(2020)认为媒体报道的负面信息会显著降低消费者预期。刘宇涵和刘永松(2017)认为正面舆论会显著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而负面舆论则相反,且负面舆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远大于正面舆论的影响。
3舆论影响贸易的机理分析..............................12
3.1消费者信息搜寻理论....................................12
3.2消费者注意力分配理论...............................12
4各国对华舆论的特征事实..........................................18
4.1国际媒体对华新闻报道数量...............................18
4.2国际媒体对华报道褒贬情况..................................20
5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2
5.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22
5.1.1模型设定..........................................22
5.1.2主要指标及数据说明.........................22
5出口目的地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1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1.1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区间为2014—2019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各变量绝对值的差异,对除解释变量以外的所有变量均采取了对数化处理。表5.1列出了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量较为充足,各变量标准差较小,最大值、最小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说明数据较稳定。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中国与各贸易伙伴国的产品出口额,解释变量为各贸易伙伴国对中国报道的舆论指数,并在模型中加入双边经济规模、汇率、双边贸易成本、贸易开放度等一系列控制变量。由于媒体报道的性质,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对消费者情感行为、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反映到宏观层面一国出口上,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舆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是在舆论出现后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我们把舆论指数的滞后期数也纳入到模型中加以考虑。
6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结论
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弱化了传统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功能,限制了进口商品配额和进口许可等非关税壁垒的实施,因此,传统国际贸易运用的空间也逐渐减少,传统国际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并非偶然。由于对关税壁垒的限制作用,为保护本国部分产品和企业受到冲击,部分国家转而以非关税壁垒措施取代了关税壁垒对进口商品的约束,例如用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和卫生标准等各种多样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对本国实施保护。舆论壁垒,作为主要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和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一样,都是为了限制进口,从而保护本国贸易利益。虽然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但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媒体传播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舆论壁垒对出口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国研网——国际贸易决策与支持系统中8000多种中国出口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HS八位码产品月度出口贸易数据与GDELT数据库中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数据进行合并,并根据舆论的特点,将媒体报道数量和媒体报道语气合成舆论影响力变量,分析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产品出口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上,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入手,在信息成本机制、注意力引导机制和国家形象塑造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传导机制。在计量方法上,本文利用所构建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并考虑了出口目的地舆论指数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时滞性。另外,本文根据媒体报道语气的不同,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正面舆论以及负面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将出口额进行分解,实证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在国家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以及非“一带一路”国家舆论对中国出口贸易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检验了出口目的地舆论对我国出口的消费品、资本品、中间品、初级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的影响。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 汇率对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影响2018-01-30
- 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18-03-09
- 京津冀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2018-03-18
- 中国农产品企业国际贸易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2018-03-28
- 结构突变下国际原油价格与中美股票价格的波动溢出效应2018-04-20
- 我国重化工业产业调整与转移对区域碳排放差异贸易影响2018-05-31
- 中国出口对国内消费贸易需求的挤出效应研究2018-06-25
- 中国对西亚四国出口贸易的驱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018-07-14
- 碳补贴政策下供应链企业一体化国际贸易策略选择2018-07-29
- 碳配额不同分配机制下供应链碳减排策略及国际贸易...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