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金融 > 正文

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思考

时间:2022-02-25 来源:51mbalunwen作者:vicky
本文是一篇国际金融论文,本文对与金融开放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相关的研究文献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中国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说;围绕五个研究假说,利用 VAR 模型和 VECM 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设计和实证结果分析,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得出相关研究结论;从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金融开放进程出发,站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上,思考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风险和潜在问题,将金融开放和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据此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本文研究找到立足点。
1.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以后,我国的金融开放工作一直在渐进推行,只不过开放的速度和程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具有不均衡性,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也曾出现过一些反复,但总体的趋势是在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在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金融开放成为本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将持续深化的一个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扎实推进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商业存在不断增加,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国金融机构日益加强海外金融服务,国内金融系统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双向开放成为本轮金融开放的一个突出特征。
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金融开放的推进往往也伴随着金融风险的加剧。新兴市场国家因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因短期内资本大量流入所造成的国内资产价格泡沫,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二是资本大量外流加剧国内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引爆金融危机,打击甚至摧毁国内金融体系。在这资本一进一出所造成的两大金融风险之中,首当其冲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风险要素的积聚,还是系统危机的形成,最终都集中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开放风险的传导渠道和承受主体。商业银行遭受金融开放风险冲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债务循环链条的断裂或者信用周期的坍塌,其危机形成的经营根源在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和币种错配,其中币种错配即货币错配又是与金融开放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风险因素,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1.2 研究框架及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为了探明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在设计合理的研究框架的同时,确立研究展开的技术路线图,并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工具,为全文研究提供逻辑和方法指引。
1.2.1 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在金融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问题。货币错配是汇率风险研究的方向之一,金融开放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一大主题,跨境交易等资本流动愈加频繁,汇率市场化将向纵深发展,明晰金融开放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是本文的第一项研究内容;第二项内容是对我国金融开放程度和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进行测度;第三项研究内容将主要关注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和影响性质,通过实证分析来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并总结出金融开放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作用机制;在完成前面三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得出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最后对金融开放新形势下防范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
梳理国内外关于金融开放和货币错配的研究,回顾重点在于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以及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并总结评述已有文献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理论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阐明金融开放与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分析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表现形态与形成过程,探索金融开放涉入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框架下对金融开放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进行机理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
第四章,指标测度
在借鉴已有测度指标的基础上,改进金融开放度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测度方法,并对我国金融开放程度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进行测度,构建中国金融开放度综合指数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指数。
第五章,实证分析
在考虑实证分析目标和数据特征的前提下,选取实证模型和相关变量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 VAR 模型和 VECM 模型,分析金融开放度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重点围绕“传导路径”、“异质性”和“长期作用性质”三个方向来展开分析,最终对“作用机制”进行总结概述。
国际金融论文参考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开放的测度方法与风险
金融开放是在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催生的一大经济现象,是由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引起,涵盖了一系列经济行为选择和政策规则调整的经济活动内容,最终目标指向一种经济金融运行状态;金融开放由一种比较模糊的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成为上世纪后半叶欠发达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引致原因,又被视为改变相关经济体金融发展质量和经济建设进程的重要变量,这一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并在持续发展之中,学术界对金融开放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和不断深化。
2.1.1 金融开放的测度方法
对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开放程度进行测量,成为研究金融开放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进一步开展计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初始条件。关于金融开放度的测量,一般包含法定(De jure)测度和事实(De facto)测度两个层面;法定测度的主要对象是与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开放相关的金融政策法规,通过衡量相关政策法规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约束程度来评价其开放程度;事实测度的主要对象是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对规模与动态结构,通过衡量资本跨境流入流出的规模程度和流向结构来反映经济体的金融开放程度。
在法定层面的测度方法体系构建方面,相关研究主要从评判金融政策法规的限制程度入手,一般以 IMF 发布的 AREAER 报告为基础参照,根据研究需要增加或删减部分其他金融政策法规项目指标,并在指标体系构造和数据测量方面进行调整性修正,一般采用项目开放与否的二元虚拟变量指标和评分赋值的方法。Chinn 和 Hiro Ito(2008)就是利用 AREAER 报告形成的二元虚拟变量指标构建了 KAOPEN 指数,成为金融开放法定测度的经典指数之一,能够较为合理地测度一个经济体在政策层面对资本的控制强度,便于在不同经济体之间进行金融开放度的对比。法定层面的另一个代表性测度方法出自 Quinn and Schindle(r1997,2003,2011),他们在参考 AREAER 报告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数据做指标修正,将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的双向流动约束程度均纳入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赋值评分的方法来衡量其开放程度,最终计算得出一国或一地区的综合金融开放程度。除了以上两大经典代表性测度方法以外,其他学者还进行了一些其他修正,但是法定测度的估算存在精度缺陷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更多的是用来描述经济体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与否,而无法精确反映资本流动的实现程度和金融开放的渐进过程,对中国金融开放度的测算结果也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更多的研究转向对事实层面的测度方法进行探索。

2.2 货币错配的测度方法与风险
与国外的货币错配研究相比,国内对于货币错配的研究起步较晚。李扬(2005)认为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放开资本管制是大势所趋,而严重货币错配的存在将威胁金融稳定运行,相关改革的推进必须高度关注货币错配风险,这是国内学者对货币错配的较早论述。随着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行,国内学者对货币错配问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2.2.1 货币错配的测度方法
在国内进行货币错配研究的早期阶段,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货币错配的测度方法着手研究,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情况的特征来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其测度方法在中国的应用需要,近年来这一方向的研究又有所深化。
朱超(2007,2008)在 2007 年和 2008 年先后共发表了 4 篇论文讨论货币错配程度的测度问题,成为早期研究货币错配问题的代表性学者。首先,朱超(2007)在充分借鉴国外学者的经典测度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 ACMAQ 指标体系,适用于测度中国总体的货币错配程度,并用其系统评估了中国的货币错配程度,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货币错配风险尚不严重,但可能会在短期内继续加剧;其次,朱超(2007)专门分析了中国公司部门(不包括银行)的货币错配,利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数据,以汇兑损益作为公司货币错配风险的衡量指标,实证分析了不同行业公司的货币错配风险;再次,朱超(2008)对综合货币错配的绝对量指标进行了改进,并用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 18 个代表性国家的货币错配程度进行了估算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的货币错配程度处于国际前列的结论;最后,朱超(2008)在测度中国总体的货币错配程度的基础上,将经济体分解为居民部门、公司部门、银行部门和公共部门等结构主体,进行部门层面货币错配的交叉测度,指出中国的货币错配绝大部分集中于公共部门和银行部门。
甘顺利和刘晓辉(2011)则认为朱超提出的 ACMAQ 指标没有考虑到经济规模对货币错配的影响,因此在构建新的测度体系时,引入外币资产和负债作为修正指标,并使用 GDP 做分母以剔除经济规模对货币错配程度的影响;他们利用修正的 ACMAQ 指标测度了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程度,发现 2004 年之后中国金融部门的货币错配状况急剧恶化。近年来关于货币错配的测度则渐趋精细化,如郭盛等(2019)从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货币错配问题,创建了测度商业银行货币错配程度的流量指标——FCMOB,将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同时纳入 ADL 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章  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 19
3.1 相关理论基础 .................................... 19
3.1.1 金融自由化理论 ...................................... 19
3.1.2 货币错配经典假说 .......................................... 20
第四章  金融开放度与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测度 ............................................ 33
4.1 金融开放度的测度 ............................... 33
4.1.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33
4.1.2 数据计算与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 35
第五章  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
5.1 实证模型选择和变量选取 ..................................... 44
5.1.1 实证模型选择 ....................................... 44
5.1.2 变量选取和平稳性检验 ..................................... 46 

第五章 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模型选择和变量选取
在展开实证分析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实证模型,并科学选取相关变量来进行模型的构建。根据实证分析的目标,本文将主要选择 VAR 模型和 VECM 模型作为实证模型,并选取 7 个主要变量来进行分析。
5.1.1 实证模型选择
关于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尚无全面系统的精确理论模型,从五个研究假说出发,实证分析的主要任务在于检验金融开放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传导路径,以及探讨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长期影响。因此,为了估计金融开放度综合指数与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实证角度检验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本文选择运用 VAR 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s)和 VECM 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来进行实证分析。
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结构模型一般都以系统的理论模型推导作为基础导向,在宏观经济学的实证过程中,这种理论依赖特征更为明显。然而,在对一些全新的经济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理论解释和理论模型也会出现暂时的缺位。而向量自回归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模型,该模型能够将各种可能的假设包含在模型中,在建构 VAR 模型的过程中不需要对模型进行任何先验理论假设,通过对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进行运算分析,VAR 模型就会将可能的假设区分出来(李子奈和叶阿忠,2012)。总之,VAR 模型能够在没有严格经济理论支撑的条件下,主要运用实际经济数据来捕捉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
国际金融论文怎么写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关于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从理论分析到实证检验,本文研究主要在“传导路径”、“影响性质”和“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得出结论,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是通过中介因素间接产生的,其影响的传导路径具有间接性,表现出渐进的时间顺序特征。金融开放不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金融开放直接影响的是资本跨境流动以及国内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的国际化水平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会对汇率波动、货币错配程度以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等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
第二,在不同的传导路径下,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具有性质差异,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影响。具体来说,一方面,金融开放进程的向前推进会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而汇率波动的增加会加大商业银行管理货币错配风险的难度,进而使得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增加;但是,另一方面,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学习境外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增加其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利用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更高的管理水平来化解货币错配风险提供了条件,这一作用路径使得金融开放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
第三,金融开放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由于在资产负债规模与结构、风险承受能力、业务经营范围、外币经营模式、运营管理风格以及监管约束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在遭受金融开放冲击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货币错配风险会出现不尽相同的影响反应;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会随着金融开放的扩大而上升,并且其货币错配风险因金融开放冲击而产生的波动幅度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其影响波动的持续性也表现得更加强劲。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