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与创新产出——一个交互的视角

时间:2021-05-25 来源:51mbalunwen.com作者:vicky
本文基于组织二元性理论和知识搜索理论,通过企业合作的地理属性和知识特质两个维度研究不同企业研发合作模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本文先后探讨了企业本地研发合作与远程研发合作的组合对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具体表现为企业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互补、企业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平衡、以及合作互补与平衡相协同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关系;继而研究企业远程研发合作广度、远程研发合作深度与企业创新产出关系研究以及企业本地研发合作如何影响远程研发合作广度、深度与企业研发产出之间的既有关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进入 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获取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封闭式创新,逐渐转向以内部资源为基础,积极寻求外部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降低技术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创新能力[1-2]。
近年来,为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应对新技术发展的挑战,企业的竞争重点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从找寻技术诀窍转移到找寻合作者[3],研发合作(R&D Collaboration)逐渐成为企业进行知识交互共享[4]、实现开放式探索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例如,为了应对汽车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顺应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时代,自 2011 年起汽车行业两大巨头丰田和宝马先后签署了关于“共同研究开发轻量化技术”等多份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燃料电池系统①。这种强强联合的战略帮助宝马 2015 年成功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概念车。从本质上说,企业的研发合作创新是一种交易式外部知识创新与资源获取[5]。这种资源获取可以帮助企业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运营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良性成长。
自开放式创新理论被提出以来,企业纷纷将重心从封闭的创新模式转向强调对外部创新资源搜索和利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6]。在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因素中,经济地理学家普遍认同空间的集聚效应,即地理聚集有利于组织间频繁的沟通、面对面交流,有利于知识交换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递,从而促进企业创新。但是,这种非正式、无意识的知识溢出不能充分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企业间建立正式合作关系有助于分享共同开发的成果,转移复杂知识[7-8],提升创新水平。实际上,企业通过地理临近性的知识溢出得到的资源具有相似性,对提升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明显[4];而通过与远距离的外部组织合作获取的差异化、多样性的知识或信息,更有利于创新产出[9]。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看,现有研究在考虑企业研发合作与创新产出关系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单一的情境,而忽略了多元情境下不同合作策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复杂机制。本研究从研发合作的地理属性和知识特质两个维度出发,界定了“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企业远程研发合作广度、深度”等具体概念,研究企业层面上不同研发合作策略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企业间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的平衡互补关系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继而探讨企业在拥有本地研发合作的情境下,远程研发合作广度、深度在影响创新产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构建企业创新产出模型。最后,运用全球主要发达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自 2005 至 2014 年电动汽车行业 177 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理论假设,解释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互补与平衡、远程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机理,拓展了目前关于组织研发合作二元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1.2.2 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探讨企业不同合作策略与创新产出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合理制定研发合作策略,帮助企业有效开展外部合作,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第一,本研究详细探讨了跨区域情境下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互补与平衡对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以及二者产生的协同作用,为企业如何增强创新实力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方向。具体来说,当企业在寻找外部合作伙伴时,应基于自身知识基础考虑地理区域因素,不能单一寻求本地合作伙伴或远程合作伙伴,应制定本地研发合作和远程研发合作相结合的企业战略。第二,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在企业选择远程研发伙伴时,需要将研发合作伙伴数量与合作频次控制在最优规模内,如果超出一定规模,企业远程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因此,电动汽车企业的实证研究可以为高技术产业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为制定研发合作布局提供经验借鉴。
..............................

2 理论基础、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2.1 理论基础
2.1.1 开放式创新理论
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认为,企业应该通过提高内部研发经费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内部技术的保密性来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和行业内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技术变革速度加快、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和全球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封闭式创新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企业很难通过内部研发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49]。为了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企业纷纷寻求外部联盟和技术合作,开放式创新理论(OpenInnovation)应运而生。
Chesbrough[1]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从资源视角出发,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企业跨越组织内外边界,同时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和市场化途径实现资源流动、提升技术能力的一种创新模式。Lichtenthaler[50]从过程视角提出了类似观点,该学者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一种企业打破组织边界进行知识探索、吸收和利用的过程。West[51]则从实践集群角度提出开放式创新既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实践,也是一种创造、探索、学习这种实践的认知行为。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加快企业内部创新有目的的知识流动,可以分为内向流动(InboundProcess)和外向流动(OutboundProcess)两种形式。内向流动,顾名思义,是指知识从外部向内部的流动过程,侧重于企业外部搜索知识源获取的知识探索行为;外向流动是指是知识从内部流向外部的过程,侧重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在外部实现商业化行为[52]。
.......................

2.2 概念界定
2.2.1 企业研发合作
由于企业传统的内部研发会产生正向的外部知识溢出,影响研发效率、降低边际收益、削弱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寻求外部合作伙伴能够内部化知识溢出,消除知识溢出对企业研发的抑制作用,并且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合作缩短研发周期、弥补企业自身技术缺陷、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13]。
研发合作是指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组织间为了节约研发成本、减少研发周期、降低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契约关系[71]。研发合作的本质是基于创新进行实际投入的合作关系,是参与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以追求一致的创新目标为前提、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为目的形成的合作关系。研发合作能够提高合作双方知识转移的意愿,加快知识在企业间流动的速度。
就研发合作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合作发明(Co-invention)、合作专著(Co-authorship)、合资公司(Co-partnershipcompany)、研发联盟(R&Dalliance)以及非正式参与等多种不同类型[23]。就合作伙伴类型而言,可分为竞争对手、供应商、消费者、高校和科研机构等[13]。由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之间存在显著的知识异质性,因此对合作创新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例如,与客户合作能够及时了解产品需求,加快新产品开发流程、提高执行质量;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能够及时引进新技术与新工艺,有利于突破式创新;供应商的能力、可信度和经济实力均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产出等等[13]。Fusfeld 和 Haklisch[72]最早以研发目的和组织形式视角提出企业合作创新的现代理论,企业间合作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企业为实现共同的研发目标,分别投入资源实现创新而形成的合作契约。
本文研究的研发合作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明,如同行企业或供应商之间通过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形成合作关系。焦点企业为了完成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期共享研发成果的合作模式。
图 3.1 样本筛选流程图
图 3.1 样本筛选流程图
....................

3 研究设计:样本、数据和方法............................ 20
3.1 样本与数据................................. 20
3.2 变量测度..................... 27
4 实证检验..................................... 27
4.1 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互补平衡与创新产出........................... 27
4.1.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7
4.1.2 回归估计结果......................... 30
5 结论与展望.............................. 42
5.1 研究结论................................. 42
5.2 理论贡献........................ 43

4 实证检验

4.1 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互补平衡与创新产出
4.1.1 描述性统计结果
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到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具体见表 4.1。从表 4.1 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变异程度较大,样本企业年专利申请数量的平均值为 2.53,表明电动汽车行业这一新兴战略产业仍处在成长阶段;标准差为 7.32,说表明企业间的创新产出仍具有较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企业间资源储备与研发能力不同。因变量企业创新产出的标准差(std=7.324)远大于均值(m=2.532),样本数据呈现离散化。企业本地研发合作的均值(m=0.068)小于远程研发合作的均值(m=0.137),表明相比于本地研发合作而言,企业更趋向于远程研发合作。样本中企业年龄差异较大,成立时间最早的企业成立于 1836 年,成立时间最晚的企业成立于 2007 年,平均企业年龄为 75.6 年,说明样本企业整体来看较为成熟。样本中企业专利引证数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868,说明不同企业专利引证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企业整合的知识量不同。此外,企业本地研发合作与企业本地-远程研发合作互补相关性较强。
表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 4.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从开放式创新理论、知识搜索理论和组织二元性理论出发,通过界定“本地研发合作”和“远程研发合作”的地理边界,引入“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平衡”和“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互补”两个概念并进行实证测量,并解释其与企业创新产出之间的内部影响机理。本文首先提出本地与远程研发合作平衡、合作互补及二者协同对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继而探究企业远程研发合作模式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本地合作对远程研发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与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机制。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等)电动汽车行业 177 家上市公司 2005 至2014 为期 10 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两方面结论。
第一,企业本地研发合作与远程研发合作互补有利于增加创新产出,但是本地研发合作与远程研发合作平衡不利于增加创新产出。具体而言,企业通过与本地合作者进行研发合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有利于知识的交换和转移;但仅仅与本地合作者合作容易导致本地合作网络的封闭和僵化,使企业不能灵活应对外部风险和机会。企业通过与远程研发合作伙伴合作有利于获取不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新颖性知识,但仅仅与远程合研发作伙伴合作会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创新风险。
本文以电动汽车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电动汽车行业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等特点,多数电动汽车企业倾向于通过专利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如果高技术企业能够结合本地和远程两种研发合作策略,能够彼此弥补不足,实现互补效应,扩大企业创新潜力,克服空间锁定效应,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当焦点企业同时兼顾寻求本地研发合作和远程研发合作,即同时开发两类活动获取资源时,一是相对于通过本地研发合作获取的知识而言,通过远程研发合作获取的知识更难以被吸收和转化,追求二者平衡会提高知识整合的成本和难度,增加获取外部知识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资源是有限的,可能会出现合作所需资源上的冲突,勉强实现本地研发合作和远程研发合作的绝对平衡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产出。为此,从创新二元性的角度而言,企业既需要本地研发合作也需要远程研发合作,但是无需刻意追求本地研发合作与远程研发合作之间的均衡,而是从自身战略方向、知识基础、吸收能力和社会网络等方面着手建立获取外部知识的组合。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