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国际贸易 > 正文

精选国际贸易方向MBA论文范文5篇

时间:2018-02-24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quanlei_cai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下面小编整理了5篇论文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资金优势,产值规模、装备制造水平均有大幅提升。2015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再创新高,海洋工程、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产值规模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装备制造业増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8%,装备制造业成为引领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从中间投入的间接损耗看,多数装备制造企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发展面临库存高、有效需求不足、高端产品生产能力缺乏等问题。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的装备制造业亟需将目光转向海外,借助国际要素和国际市场空间、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与绿地投资相比,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有效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资源。受发展水平和市场环境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海外并购起步较晚。早期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单一,并购标的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领域;进入2007年,随着生产规模和技术保障能力的上升,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不再局限于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科学研究、金融、租赁、技术服务及商务服务领域,并购行业多元化、服务化成为21世纪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一些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国内包括三一重工、徐工集团、山东重工、苏州信能在内的装备制造企业抓住历史机遇,向德国、美国一些具备相当技术势力和市场渠道的企业实施并购,掀起了装备制造业并购的新高潮。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累计完成跨国并购265起,披露的并购规模达186.2302亿美元。海外并购成为装备制造企业向海外市场拓展的主要方式。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围绕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驱动因素的识别、驱动因素关联机制的分析以及核心驱动因素演变的理论分析三个部分。驱动因素识别部分主要主要结合跨国并购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特点,考察了1996年至2014年间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案例;驱动因素关联机制分析的部分主要研究了各驱动因素间存在的关联关系,提取出了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驱动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分析了不同驱动因素间的层级演化关系;对核心驱动因素演变的理论分析部分,主要考察了影响企业并购优质资产还是相对劣质资产的条件,是对前两部分研究的升华,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
论文的逻辑框架及结构体系。
第2章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事实描述
2.1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规模特征
装备制造业是引领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家五年计划关注的重点行业;将装各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放在国际国内背景中,了解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决策影响因素。鉴于并购规模能够反映并购交易的风险等级、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本部分对总体趋势的事实描述主要从并购总体规模、平均规模角度对装备制造业的海外并购进行刻画。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购规模变化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
2.2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行业特征
2.2.1行业门类分布
早期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单一,并购标的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领域;进入2006年,随着产值规模和技术保障能力的上升,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不再局限于制造业,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企业将目光投向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领域,并购行业多元化成为20世纪90年以来装备制造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特点(表2.2)。
截止到2014年底,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标的企业所在行业已经广布国民经济分类(GB/T4754-2011)十二大行业。
除了并购行业多元化的特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海外并购还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截止到2014年年底,装备制造业在服务业领域的并购披露金额已经达13.9725亿美元。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并购规模占比也有上升趋势。
第3章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驱动因素的识别与关联机制分析...........18
3.1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驱动因素的识别..............18
3.1.1问题提出.................18
3.1.2研究设计................19
第4章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核心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30
4.1模型设定.............30
4.1.1并购资产质量系数的引入..............30
4.1.2生产函数设定...............31
第5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45
5.1研究结论...............45
5.2政策建议..............46
第4章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核心驱动因素的理论分析
4.1模型设定
4.1.1生产函数设定
鉴于本部分主要考察企业在确定并购意向的条件下,如何在并购优质资产和相对劣质资产中做出选择,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函数做出如下设定:(1)企业生产除了资本、劳动等必要投入,还需要海外并购要素投入;(2)由于叛及跨区、跨文化整合,海外并购要素投入短期内无法与企业自有资金、劳动等要素实现直接转换,但其资产质量系数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的产出发生影响;(3)并购资产的质量系数越高,并购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越强。
第5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5.1研究结论
为了深究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本文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指标分析、ISM方法、定性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驱动因素做了多角度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主流文献梳理的五大驱动因素中,自然资源寻求、东道国制度驱动因素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驱动作用不明显;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仍市场寻求、战略资产寻求和效率寻求为主。
第二,利用投中集团CVSource数据库披露的并购案例对装备制造业的驱动因素进行多层次识别发现,驱动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因素主要包括:寻求相对先进的技术资产、寻求绝对先进的技术资产、寻求基础性市场资源、寻求战略性市场资源、寻求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寻求多元化经营、寻求GVC地位的攀升、输出过剩产能等八大因素。
第H,中国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不同层级的驱动因素间存在内在演变规律。获取对技术、市场要素的实际控制能力,是装备制造企业发起并购的主要动机;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多元化经营、输出过剩产能是驱动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直接因素;寻求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是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中层间接因素。寻求技术资产和市场资源的并购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向效率寻求型并购的渐进转变,而效率寻求型的并贿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进而向寻求GVC地位提升的驱动因素演变。
第四,盲目追求并购高质量资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加。只有自有要素的产出弹性满足一定条件时,并购优质资产才能给装备制造企业带来市场势力的增加;而当该条件不满足时,理性的企业决策者应尽可能地并购质量系数较低的资产,寻求相对先进的技术资产、或者基础性市场资源。寻求优质资产动因和相对劣质资产动因之间存在内部演化条件。
参考文献(略)


范文二: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要素密集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主要集中于加工装配环节,对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销售环节涉及较少,缺乏价值链治理地位和获利能力。因此,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着发达国家从高端和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从低端的双重挤压和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局面:
(1)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低成本生产优势消失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由于中国制造业王资水平的显著上升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凸显,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而越南、印度等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及国内代工装配资本的转移目标。"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口产品价格的提升空间有限,贸易利润面临进一步被稀释的威胁,并且已经出现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同时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的资源也给环境带來了臣大的压力。
(2)中国制造业受到发达国家技术领域的封锁和限制,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发达国家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垄断,足其保持竞争优势和核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会对核心技术和资源进行控制和垄断。中国制造业主耍是依靠对中间投入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而加工组装环节的技术含量和层次较低,导致中国本止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虽然通过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但如果只是依靠发达国家技术转让、技术支持的途径来获得先进技术,则很难赶超国外的技术水平缩小技术差距。其根本途径应该是在引进、模型的基础上,加强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商素质的人才,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逐步向技术复杂度高、附加值高的环节过渡。
1.2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理论、增加值贸易理论、契约理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中韩两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双边贸易关系,并以中韩FTA签署后的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契约环境改善为背景,分析中韩FTA的实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影响,并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具体来看,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增加值贸易理论、契约理论的发展和演化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其次对中韩双边贸易关系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中韩两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与评述;然后从中韩FTA实施产生的契约环境优化进而促进高级要素流动的视角,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和路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使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以克服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体系所计算的出数据难以对当今国际贸易现实进行准确衡量的不足,对中韩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参与程度进行了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从要素动态层面考察了中韩FTA实施后的关税减让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影响效应;最后得到本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启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由七部分构成,框架图如图1-2所示,主要内容如下:
第2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相关研究
产业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演变而来,是指国际分工的形式由原来的部门间专业化转变为部门内专业化。以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特征的第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产业内分工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水加强了和扩大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专业化水平和差异程度,部门内部的产品不华为种类多样、功能齐全,生产的过程也更加复杂。产业内分工的基础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基本的分工形式是水平型产业内分工和垂直型产业内分工。水平型产业内分工的基础是产品的质量水平相同,而产品的属性或特征不同,因此产品的价格并无明显的差异;垂直型产业内分王的基础是产品的质量水平不同价格化不同,质量高的产品价格较高,质量低的产品价格较低。
国际分工形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到产品内分工的演变,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大力发展,也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迅速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新形式。全球价值链分工以生产的全球性协作为基础,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割为不同的生产环节和王序,各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和工艺水平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工序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获得少量的贸易利益和分工利益,但同时被发达国家锁定在低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明确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借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日益深化的机遇,实现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贸易利益的增长。
2.2增加值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20世纪中叶以前,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最终产品的跨境流动,国际贸易的统计方法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物品跨境原则"和"在地原则(原产地原则)"。虽然传统的总值口径的贸易核算体系在获得各国的贸易数据以及制定贸易政策和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送种统计方式下,产品的价值仅由最终出口该产品的国家或地区所有,不能分离一国出口总值中本国真正增值部分和外国増值部分。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断细化并被分割成不同的生产工序,各生产工序之间依据生产成本的不同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生产的全球化导致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和生产组织的模式。由于中间产品多次跨境流动,产品的价值含量来源于多个国家或地区,而传统的总值口径的贸易统计体系无法对中间产品的跨境往复进行准确衡量,这就导致了各国海关以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所得的贸易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贸易利得。传统贸易统计体系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值中含有中间产品的重复统计。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背景下,中间产品的跨境往复不断增加,以物品跨境和原产地原则为基础的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对中间产品的每--次跨境流动都计入国际贸易收支账户中,会导致对多次跨境产品的重复统计。特别是处于价值链低端加工姐装环节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进口大量的中间投入品进行再加工,虽然在传统贸易统计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出口额,但创造的价值增值却较少,使得贸易差额和贸易利得不相匹配。
(2)对贸易形势的误判和贸易政策的误导。由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对发展中国家里复统计的贸易数据造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额虚高,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和贸易火衡也被向估,进而会影响到一国相关贸易政策的制定。因此,现行的贸易统计方式会造成贸易利益和贸易差额之间的严重错配,传统的贸易统计体系应该向更加符合当今国际分工新形势的新型贸易统计体系改进。
第3章中韩FTA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机制...........39
3.1中韩FTA实施对价值链地位影响的建模基础............39
3.1.1契约环境与要素动态............40
第4章中韩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程度测度............62
4.1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参与程度的测算方法和数据来源..........62
4.1.1指标的计算方法..............62
第5章中韩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利得衡量...........82
5.1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82
5.1.1双边贸易的价值增值分解...............82
第6章中韩FTA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实证分析
6.1实证问题与主要假设
6.1.1主要实证问题
本章主要基于上述两点结论及其内在机理,针对中韩FTA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展开实证检验。本章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直接检验中韩FTA实施对中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第二部分则基于中介变量检验框架,对中韩FTA实施影响中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内在机理进行检验要对中韩FTA实施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展开实证检验,就必须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标基础之上,进一步确认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应的检验指标。全球价值链地位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全球价值链地位涉及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即所负责的增值环节,也涉及在所嵌入位置上的获利能力及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等。同样的参与程度,处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状态。如果在全球价值链中缺乏主动地位,就难以避免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型跨国公司对相应生产环节的寻租行为。上文中理论分析部分引入的序贯生产模型就反映了这一点,虽然南方发展中经济体企业迎过外包参与了生产链条上的部分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经济体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第7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主要结论
由于中韩两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韩FTA的实施会对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了中韩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参与程度及所获得的分工利益的基础上,进--步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机制,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关于中韩两園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呈U型发展趋势,2005年降到最低后一直在缓慢回升;而韩国的价值链位置则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制造业内部不同技术密集度的行业来看,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分工位置逐渐提高,不断向上游位置靠近;中技术制造业的分工位置较为稳定且变动不大;高技术制造业的分工位置波动较为剧烈,呈现出与中国整体"GVC位置指数"值相同的U型变化趋势。韩国中低技术制造业的分工位置较高,中高技术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较低且下降幅度较大,特别在部分高技术制造业中,中国的分工位置不断提高,韩国的分工位置逐渐下降。
第二、这三个变量与贸易自由化变量的交乘项都显著为负,说明中韩FTA实施所形成的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对契约依赖程度越高的制造业行业的彰响越显著;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系数的影响大致不显著,而对外直接投资和研发的影响均显著为正:汇率的系数为负,对全球价值链增值能力的影响较为直接,而对价值链位置的影响则不显著。两国的政治关系具有盈著的正向影响,敏感的朝鲜半岛局势经常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造成冲击,稳定的政治关系才能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对内在机理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说明,要素结构和契约制度质量是中韩FTA实施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部分中介,优化中国要素结构和改善契约制度环境是实施中韩FTA提高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两个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略)


范文三:


第1章导论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美债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冲击,美国主权地位受到质疑,导致美元、欧元的汇率出现大幅波动。而我国受此次危机的影响较小,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港澳地区及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日庭增多,人民币逐渐走向国外市场,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化及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不断增增,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2016年10月旧人民币将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大势所趋,人民币跨境使用作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步骤而备受关注.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上海及广东省内的4个城市将成为人民币跨境试点,2011年境内企业和境外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贸易都可以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并且业务品种从贸易结算到直接投资、债券投资、境外贷款等,至此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地域范围扩展至全国,业务的品种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规避汇率风险、减少汇兑成本、金融市场发展、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国作为贸易和投融资大国,其对贸易和投融资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没有很顺利,存在诸多争议和风险。在此背景下,研究人民币跨境使用对贸易和投融资的效应,在实践中存在哪些风险,不仅是企业的一个管理课题,也是我国经济必然面对的问题。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和对外投融资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到新的阶段。文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为依据,以上海自贸区为切入点,首先进行政策梳理,对我国及上海自贸区中关于人民币跨境在在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政策进行梳理,构建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框架,并对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人民币跨境的着力点和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接下来对中国以及上海自贸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现状和跨境投融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表明人民币跨境使用确实能够对贸易和投融资产生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贸易和投融资两个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溢出效应,主要从降低贸易投融资成本、促进贸易投誕资便利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在产生溢出效应的同时,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存在风险,继而从汇率和套利两个宏观层面及企业和商业银行这两个微观主体层面分析人民币跨境使用带来的风险。最后在总结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状、效应和风险的基础上,从如何扩大效应最大化和如何防范风险实现风险最小化两个方面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1.2.2研究方法
(1)通过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一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例如对上海、广东等四个自贸区的人民币跨境的政策、规模及范困进行区域对比;另一方面展开了纵向对比分析,例如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自2009年开展以来至2015年的增长趋势展开分析,以及对人民币跨境的资本流动量、跨境直接投资额、境外融资发生额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2)通过采用境内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前后的案例,来分析人民币跨境在降低交易成本、简化贸易流程等方面的效应;通过采用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中企业直接投资、境外借款、境外融资的案例,分析人民币跨境使用对于降低投融资成本、促进投融资便利化的效应,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实证模型更加具体并具有说服力。
第2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分析
2.1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总框架
2009年7月央行宣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正式启动,并一直致力于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适用范围,境内试点由最初的上海、广州等5所城市扩大到境内各个省市,其境外开展人民币跨境的范围也从港澳地区及东盟拓展到到全国。随着一系列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的推出,跨境业务品种从最初的跨境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等经常项目下的所有项目以及直接投资、境外融资等资本项目,试点企业一开始是只指定365家企业可以开展参与人民币跨境,到后来扩大到所有具备进出口资格的企业。截止到2015年,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二大贸易和投融资货币,和我国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国家和化区超过170个,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香港地区,其次是和我国签订货币互换的国家和周边的国家,另外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的企业已达17万家。由此可见,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逐渐扩大(见表2.1),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总框架基本建立。
2.2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
2.2.1上海自贸区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央行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密集出台,陆续发布了"金改1.0"、"金改2.0","金改3.0"以及最新推出的"金改40条"(见表2.5)。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从一开始的简化跨境使用流程,扩大使用范围等宽泛的层面逐渐转向深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加强分账核算风险防范、促进投融资便利、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层面。其中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核也就是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体系,从结构上来看,体现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分账管理、有限渗透的核也;从功能上讲,可以通过开立自由贸易和投誠资账户办理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业务,有效推进贸易和投飄资的便利。这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对外连接的国际金誕市场、对内与境内各个市场有限渗透的金融市场体系,从而为上海自贸区提供了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环境。
第3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现状分析................16
6.1我国人民币跨境使用现状分析.............16
3.1.1我国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贸易现状..............16
我国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投融资现状..........16
第4章人民币跨境使用对贸易和投融资的溢出效应...........23
4.1人民币跨境使用对贸易的溢出效应分析..........23
4.1.1人民币跨境使用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23
4.1.2基于交易成本下降的案例分析...........25
第5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风险分析.........34
5.1人民币跨境使用过程中的汇率风险.........34
5.1.1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预期.............34
5.1.2外汇储备缩水,外资流失.........35
第5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风险分析
5.1人民币跨境使用过程中的汇率风险
5.1.1汇率波动,人民币升值预期
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即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及资本完全流动这三者中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不能同时实现,在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前提下,人民币跨境使用要实现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就必须放弃汇率的稳定。因此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推出增大了汇率的不稳定性,从图5.1中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港元、日元、欧元等外币的汇率均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货币反替代现象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会结果,人民币会替代其他货币,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上升,但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等特点,在短期内货币的供给量将不会改变。因此,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知,人民币跨境将导致人民币汇率以某种形式上升,或名义汇率升值,意味着人民币升值预期。


范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把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为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持有不同观点:20 世纪 50 年代,索罗等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外生因素。这一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经济均衡增长的原因,但却未能揭示经济长期增长的真正源泉。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罗默(Romer. P)和卢卡斯(Lucas.R)等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内生化,得出了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结论,并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深层次动力是技术进步。这也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引入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知识资本溢出的相关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逐渐从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中分离出来,并且其能创造出比传统生产要素更高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国家,只要能拥有丰裕的知识资本,那么它将会把握竞争的制胜点。从微观层面来看,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在 R&D 部门投入巨大,拥有大量的专利和发明,在全球价值链中掌握着产品设计、研发和市场等含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环节,处于“微笑曲线”的上端。从中观层面来看,高科技产业、航空航天工业、信息技术产业、精密仪器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 R&D 投入、高比例科研人员、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出价值的特点,其发展迅速且富有远大前景。从宏观层面来看,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的 R&D 投入及 R&D 从业人员比例都较高且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对全球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差异的解释中,物质资本只能占 30%,而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则占到 70%之高。由此可以看到,知识资本已经作为一种核心要素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发展并不是依靠知识积累,而主要是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资源投入的结果。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能源约束紧张,这种高速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中国奇迹”一去不复返。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缓慢增长。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即中国要逐步转变以劳动力和能源驱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而要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的指引和鼓舞下,全社会各方面的潜在创新创业活力都可以得到有效地迸发。中国正在加速知识资本的积累,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1.2 目的和意义
(1) 上个世纪末,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使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外商在华投资存量在 2003—2014 年间从 2283.71 亿美元增加到 10852.93 亿美元。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在 2014 年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我国吸收外资额首次超过美国,逆势而上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引资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我国的存量指标在 2003 年至 2014 年间增长了将近21倍,从332.22亿美元迅速扩大到7295.85亿美元。另外,我国在2012-2014年已经连续三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而我国大力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获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我国企业所用。因此,研究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效应对于改善我国引进外资的质量,推动我国有效地参与对外直接投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2) 我国的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也是最大的,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相对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比例也较低,其中西部比中部更甚。基于以上事实,本文希望以中国 2003-2014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论证 FDI 和 OFDI 两种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的生产率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差异,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 2 章 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
2.1 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机制
2.1.1 模仿效应
一般来说,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以及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形成竞争的企业都是相对我国企业更先进的企业,为表述方便我们将这些企业统称为先进企业。先进企业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员工方面都比国内企业具有优势。在技术方面,他们掌握着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关键性的专利和发明,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专业化的生产流程,因此他们的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在管理方面,他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具有更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更高的组织效率。在员工方面,无论是掌握先进技术的研发人员还是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都是值得学习的。
先进企业在技术、管理和雇佣人员等各个方面会对中国企业形成示范作用,中国企业通过研究他们生产的同类产品,学习他们的组织管理经验,与先进企业的员工进行接触和交流等方式,不断地模仿和学习先进企业的行为,从而获得先进的技术,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雇员素质,增加自身的知识资本。对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会将在东道国学习到的技术、管理等知识反馈给母国企业,从而促进母国企业的发展。
2.1.2 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对于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来说,虽然他们会从母国带来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员工,但是为了节约成本以及融入东道国市场,他们必然需要从当地雇佣一些员工,这些员工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等。
在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渠道下,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公司管理制度以及保持公司文化的统一,必然会建立培训制度,对新雇佣的中国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同时,他们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使产品适合中国市场,必然会与当地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培训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就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生产工艺等传递给了中国员工,提高了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除此之外,由于人力资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流动性,因此如果这些吸收了外资公司知识资本的员工流向其他企业或者自己创业,那么他们将会进一步地促进知识资本溢出。同样的,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渠道下,中国企业既会带去一部分中国
2.2 国际知识资本溢出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会产生知识资本溢出。那么,国际知识资本溢出是如何产生的,影响知识资本溢出的因素有哪些?本节将从知识资本势差、本国的吸收能力、经济开放度、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2.2.1 知识资本溢出的前提——知识资本势差
知识资本溢出产生的前提之一是存在知识资本势差。只有当知识资本溢出国和知识资本接收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溢出效应才会产生;如果两个经济体拥有完全相同的知识资本,那么就不会产生溢出效应。
据相关研究表明,知识资本溢出与知识资本势差呈倒 U 型关系:如果两国的知识资本势差较小,那么产生的溢出效应也较小;如果两国的知识资本势差较适宜,那么溢出效应也会较大;但是如果两国的知识资本差距过大,那么溢出效应反而会变小甚至消失。很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知识资本溢出具有“门槛效应”:两国之间的知识资本势差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门槛值,如果低于这个门槛值,则不存在知识溢出或知识溢出不显著,只有超过这个门槛值,才能产生溢出效应,且逆差越大溢出效应越大。如图 2.1 所示:
第 3 章 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现状............................18
3.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概况及特点.............................. 18
3.1.1 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放缓....................18
3.1.2 资金来源地有所扩大,但集中度较高..................19
第 4 章 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对区域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32
4.1 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模型的建立......................32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33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39
5.1 结论.....................39
5.2 政策建议......................39
第 4 章 投资渠道的知识资本溢出对区域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4.1证检验与分析
(1)国内 R&D 资本存量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在东、中、西部也分别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在绝对值上,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这也符合我国实际: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林立,科研人员和高素质人才集中,历年的研发投入大,研发水平也最高,因此对于该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最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研发实力有限,故对于本地区的生产率的贡献也比较有限。
(2)全国的 R&D 投入强度 I 的系数为-0.0213,对于生产率的增长具有负效应,但这一效应不显著。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研发资本转化为生产率需要较长的时间,滞后期的存在使得当期的研发投入并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率的发展。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太低,尚未达到一定的门槛值,所以不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系数为 0.0127,而中西部地区都为负,中部比西部负效应略小。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研发投入,且 R&D 投入强度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从而跨过了对生产率有增长作用的门槛值而表现为正效应,但中西部正好相反而表现为负效应。
第 5 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近十几年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基础和国际直接投资知识资本溢出机制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投资渠道知识资本溢出对我国区域生产率的效应模型,通过对我国 29 个省市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国内 R&D 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生产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然而从流量角度衡量的 R&D 投入强度的生产率效应却为负。这说明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对 R&D 的投入力度。(2)FDI 的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为负,意味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的产业升级。这说明我们以后要提高引入外资的质量,调整引入外资的结构。(3)OFDI 的逆向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为正,意味着“走出去”战略不仅促进了我国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对于我国生产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人力资本与 FDI和 OFDI 知识资本溢出的交互项都显示出了较好的结果,说明了人力资本在促进国际知识资本溢出的消化吸收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要继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培养。(5)分区域来看,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三个区域在任何一个指标上都不同。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科研实力雄厚,对国际知识资本获取多且吸收效果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由于经济、科技、人才的制约,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甚至产生了负效应。我国应该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略)


范文五: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1)现实背景
目前,我国转变外贸方式时,要同时抓紧进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和数量,即同时关注进口贸易的质和量。长期以来,研究主要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较少涉及进口技术复杂度。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要不断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的结构,尤其是为了优化我国的进口贸易技术结构,为了促进我国的制造业由大变强,我们就要不断提高进口技术复杂度,提升我国的技术吸收和模仿能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考察过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好的时候正是该国对外贸易发展世大的形势下,而进口贸易在其中的作用相比出口贸易更为突出。根据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进口贸易不但能充分利用外国的丰裕资源以弥补本国资源不足造成的困难,而且还可促进技术内生进步,提升一国的竞争为,进而提高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积极引进对于我国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具有关键作用并且可以缩短我国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的中间产品,在提高我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来促进经济增长。为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讨论进口技术复朵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
(2)理论背景
关于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可以从已有的一些理论研究中得出。比如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强调一国出口具有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相对稀缺且贵重的产品,此种贸易方式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起到指导作用,进而影响到进曰贸易的技术结构,可知一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水平会受到约束。林德的需求相似理论说明收入水平和需求偏好决定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有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认为正是因为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才引起了双方之间的贸易来往,解释了国家间发生贸易的可能性。
1.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2.1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构建进曰技术复杂度指标,测算出我国进曰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与三个发达国家、三个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比较分析。接着又对我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献、思路创新等做了说明。
第二部分,采用Hausmann提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基础上构建并计算出进口技术复杂度,并且对进口商品技术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我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及我国产品进口技术复杂度在世界上的相对水平。
第三部分,首先回顾了影响进口技术复杂度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影响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利用1995-2014年的相关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基于VECM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
第五部分,针对第四部分的实证结果依次做出总结并对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提高及以后的贸易发展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第2章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测算与比较分析
2.1进口技术复杂度的测度
由一国生产的产品结构可知,资本和劳动一定时,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构成来提升生产为水平,即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一国进口的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当于出口国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技术附加值形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把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那么运种生产要素的劳动报酬就是产品技术附加值。
因此,通过定义一类产品或一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可以反映出该类产品或该国的技术竞争力水平,同时可以反映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分工的地位及其贸易政策,可根据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政策改变,改善国民生活水平,提过国际竞争力。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整理,总结出了有关技术复杂度的计算方法,详见表2.1。
2.2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迁及特点
2.2.1我国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现状分析
在分析一国的进口贸易的国际地位时,不仅要往重贸易规模的大小,还要关注其贸易技术结构。一般认为,进口商品技术含量越高或者技术结构越优化,就意味着该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越高。我国应当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使本国的技术进步速度飞快增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近年来,我国特别重视进口商品技术机构的优化。
我国是进曰大国,不仅在进口规模上大幅增加,而且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首先,对我国1995-2014年的进口贸易额进行分析,进口贸易在1995年到2002年间呈现出了平稳的增长态势,除了2009年进口贸易额出现下降,从2003年开始迅猛增长,2014年达到了这十几年来的最高值,较2003年提高了4.52倍。2001年我国加入WTO,经济体系逐步开放,进口贸易也在不断发展,在使我国国内的稀缺资源得到缓解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3章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分析...............21
3.1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21
3.1.1要素禀赋理论.............21
第4章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28
4.1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27
4.2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说明..............28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40
5.1结论...............40
5.2政策建议...............41
第4章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进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
为了更精确、更全面、更稳定地分析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了两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基于VECM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下面对灰色关联分析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为了更好地比较各指标对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首先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分析,该模型计算简单,可直接得出影响大小。灰色系统理论是由邓聚龙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提出。由于该模型对样本无特殊性要求,而且还可克服其他模型的不足和缺陷,因此该理论己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倾向,根据需求相似理论,一国的消费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的收入水平,高收入的国家对商品的质和量就会越赢其在与一国发生进口贸易时,进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就会提升,进而使得该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不断提升。我们选择实际国民收入作为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口技术复杂度越高表明我国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因此预期符号为正。
第5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结论
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产品分工为主的贸易模式已经从进口贸易规模的研究视角演变到对进口产品技术含量的重点考察。
本文首先对进日技术复杂度的含义及指标构成进行综述,并通过对产品分类测算了我国的进口技术复杂度。接着,重点分析了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并且分别与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用37个国家的 HS六位码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量了我国20年来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结果显示,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呈现出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在样本区间内,我国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份额较高;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可国内自给自足,因此低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份额逐年下降;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份额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态势;资源类初级产品的进口份额增长了近两倍。然后,分别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进口商品技术结构的比较以及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庭势分析,可知由于经济发展及贸易方式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进口商品技术结构不同,使得进口技术复杂度变化趋势有所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进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是相类似的。
参考文献(略)
第6章基于上海自贸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6.1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溢出效应最大化
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在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政策体系,发挥人民币跨境使用在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比较优势。一方面,鼓励出口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议价资本,对服务贸易和经常转移等经常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与实际业务不相适应的条款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管理办法,并不断提升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体制质量,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横向及纵向发展;另一方面,对尚无明确政策规定的部分可兑换的资本项目进行管理,有序、平稳的开放资本项目,从主要依靠"引进资本"向"输出资本"转变,促进境外投资、境外贷款及境外借款的发展,减少资金净流入额的限制,同时降低人民币境内、外双向资金池业务的准入门槛,加快资本账户的开放步伐,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发展境内外人民币债券可发行的市场和境内的股票市场,不断完善跨境融资体系建设,实现融资成本达到最低,促进境内外投融资的发展,也为促进"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动力基础。
首次逐步建成并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通过基准利率合理调整来影响人民币的汇率变动,增加汇率弹性,确保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稳定,有效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少外汇资本流失;其次,企业成立汇率风险防范部门,设置相关的制度、流程,建立防范率风险的目标,从企业自身出发制定相关的防范风险战略,将汇率波动风险降到最低;再次,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金融监管机构和信息共享平台,权衡"管"与"放"的尺度,同时不断完善因自由贸易所建立的账户对人民币汇兑的监控和测试机制,按照"流出大于流进"和"区内和境外运用"的原则对各类风险预警指标进行监测,加强自由贸易账户对汇率风险围挡作用,控制人民币汇率机制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