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MBA论文网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 财会管理 > 正文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成本粘性控制机制研究

时间:2017-07-31 来源:www.51mbalunwen.com作者:lgg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世界经济逐渐向全球化演变。面对日趋激烈的生存环境,企业不但要关注研发、创新,积极寻求突破,获得高额利润,更要全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日常开支等成本支出,提高成本利用效率,力争兼顾创新与成本优势,充分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日益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成本的利用效率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绩效、利益,并且折射出管理者工作能力、履职情况和责任意识等素养。 管理会计是一个新兴会计学科的,近年来在企业经营与决策中日益受到重视。在管理会计学科理论体系中,成本性态理论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观点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边际变化量只与业务量边际变动量大小有关,不受业务量变动方向影响,但这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理想设定。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影响企业成本费用变动的因素不仅有业务量,企业生产能力、管理者工作能力、主观意识和素养、公司治理以及宏观、微观环境等都是影响原因。鉴于此,国外学者率先发现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矛盾、提出疑问,经过细致研究明确提出“成本粘性”概念,证实其存在性。2003 年,美国学者 Anerson 借鉴经济学中“价格粘性”概念,“成本粘性”概念首次被正式、明确提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在论文中详细论述成本费用粘性现象。成本粘性概念一经正式提出,立即引发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孙铮、刘浩率先对成本粘性问题进行研究,证实成本粘性问题同样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而且程度不低于同等条件下国外的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程度,认为由于我国独特的制度背景、资本市场不成熟及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成本粘性问题。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顺序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成本粘性成因,提出信息不对称视角下企业所有者成本粘性控制机制构建内容。 
.......
 
1.2.2   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梳理前人研究并明确其不足的基础上,分析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建立相应控制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进而提出企业成本粘性控制机制内容。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分析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进行简要说明,引出下文的分析。 第二章:企业成本粘性与控制机制研究文献述评。本章首先对论文确定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切入,并对企业成本粘性控制机制进行研究的选题思路、所做的工作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对企业成本粘性与机制设计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述评。 第三章: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企业成本粘性的形成。本章分别就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成本信息传递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成因与表现及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成本粘性进行分析与论述。 第四章: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逆向选择控制机制。本章为重点章,首先对企业成本粘性控制中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主要通过构建与求解信息甄别模型,得出委托人最优设计合约,并对最优解的显示意义进行分析。  第五章: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道德风险控制分析。该章主要通过委托代理理论首先针对企业成本粘性控制机制构建显性激励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与优化。其次,构建并求解基于声誉模型的隐性激励模型。  第六章:企业成本粘性控制机制构建。本章在前文的分析与讨论基础上,针对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所引发的企业成本粘性问题,提出具体构建控制机制,以缓解企业成本粘性程度。 最后是结论。本章对全文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
 
第2章    企业成本粘性与控制机制文献综述 
 
成本粘性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业务量变动方向不同时,成本费用的边际变动量与业务量的边际变动量间比例关系不一致的现象。成本粘性现象客观存在,基于企业委托代理机制体现为成本利用非效率性。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运作中的地位关键,设计一套机制有效控制成本粘性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对本选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研究,本文利用我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检索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于企业成本粘性及机制设计理论相关的资料进行检索并对其进一步梳理、分析与提炼,运用于研究中。本章在对国内外学者所做成本粘性和机制设计理论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粘性和机制设计研究的理论观点进行综述。 
 
2.1   文献检索分析 
本文旨在基于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对企业成本粘性和机制设计研究的文献检索情况进行说明,其中包括文献检索范围概述、检索策略分析以及选题学术关注度分析。本文通过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归纳总结出国内外各阶段的成本粘性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检索文献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成本粘性是新兴研究主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度攀升,但目前研究成果还都比较零散,没有系统性。同时研究大多比较集中在成本粘性存在性、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对于成本粘性经济后果方面研究比较少,对于成本粘性形成原因的研究通常是单一角度分析,没有对成因背后的深层因素进行挖掘。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提炼,本文发现信息不对称是引起成本粘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机制设计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本文对企业成本粘性控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进行了全面的搜索:首先,就中文文献资源而言,搜索了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成本粘性”“成本粘性+委托代理”“成本粘性影响”等作为检索主题或关键词进行检索。其次,就英文文献资源而言,搜索了 Elsevier SD、Springer LINK 等外文数据库,以“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cost stickiness”“Cost  stickiness”等为“keywords”。
.........
 
2.2    企业成本粘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上述的文献检索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外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比较热衷,但总体上研究都相对零散,只是研究现象的简单罗列,还没有形成庞大而系统的体系。在检索文献的同时对国内外成本粘性研究脉络进行整理、总结,本文对企业成本粘性存在性、成因及影响因素、经济后果三个角度截至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此外对控制机制理论进行简要综述。成本粘性的发现与研究均由国外学者率先开始。虽然成本粘性的确切概念是在 2003年才由 Anderson、Banker and Jankiranman 提出,但在早年的研究中就有学者发现企业业务量与成本变化的不对称情况[1]。1993 年,Banker 和 Johnston 在研究美国航空业时发现,航空业的费用增减变动比例与收入变动不同,费用变动金额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收入变化方向[2]。1997 年,Noreen 和 soderstrom 在美国华盛顿州医院建立成本作业制度而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传统成本习性的异常变化,产生疑问并认为费用变动与业务量变动之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3]。1998 年,Cooper 和 Kaplan 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传统成本习性理论模型与企业实际运作中管理者对成本操控行为不一致,由于管理者的成本操控行为使企业成本费用的变化幅度不仅取决于业务量的变动幅度,还与其变动方向有关[4]。 2003 年,三位美国学者 Anderson、Banker 和 Janakiranman 参考价格粘性定义,首次明确定义成本费用粘性。此外,三位学者对 7629 家上市公司 20 年的销售管理费用和日常费用进行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发现销售量每增长 1%,三类费用增长率为 0.55%;而销售量同等幅度下降,三类费用减少率为 0.35%,于是首次证明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存在成本粘性[1]。他们研究采用的模型被简称为 ABJ 模型,现在国内外学者进行成本费用粘性研究时,大多在此模型基础上调整建模。 
.........
 
第 3 章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企业成本粘性的形成 .... 17 
3.1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 ............. 17 
3.2   成本信息传递中的信息不对称 ......... 18 
3.3   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成本粘性 ..... 20 
3.3.1   逆向选择 .... 21 
3.3.2   道德风险 .... 21 
3.3.3   信息不对称与企业成本粘性关系 .... 22 
第 4 章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逆向选择控制机制 .......... 25
4.1   企业成本粘性控制中的逆向选择 ..... 25
4.2   信息不对称下逆向选择博弈模型 ..... 25 
4.3   逆向选择问题的信号甄别与控制 ..... 29
第 5 章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道德风险控制分析 .......... 35 
5.1   显性激励问题研究 ......... 35
5.2   隐性激励问题研究 ......... 44 
 
第5章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道德风险控制分析 
 
激励是采取某种方式或手段有效调动人努力工作的过程,不仅包含激发、鼓励,以利益引导,还有约束和诱导的含义,统一引发一种意向行为的发生。参照曹启龙、周晶和盛昭瀚[49]的研究经验,本章采用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方式对委托人与代理人间非对称信息下企业成本粘性道德风险进行控制分析,显性激励是通过报酬制度设计诱导代理人做出不同努力程度的行为,主要关注满足代理物质方面的需求;隐性激励是通过构建声誉机制对代理人行为选择予以约束,代理人为了维持长期发展,必须营建一个好的“名声”,下面分别对显性激励机制和隐性激励机制对成本粘性道德风险控制进行分析。 
 
5.1   显性激励问题研究 
本节主要通过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针对代理人的线性收益激励模型方法,研究企业成本粘性控制中薪酬显性激励因素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并予以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对管理者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一是根据服务时间定期提高工资;二是按照企业营业收入比例提取奖金;三是固定薪酬且为管理者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信息经济学观点认为,代理人是相对理性的“经济人”,即便行为规则已经明确,代理人还是有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于增加个人效益的目的,可能选择损害委托人及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使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双方权责、风险的分配达到动态平衡,双方追求目标趋向一致,诱导代理人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行为,有效缓解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委托人设计合理薪酬合约,采取有效激励手段,激励代理人行为在满足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委托人效益。 委托人通过设计合理有激励性的合约来引导代理人采取行动努力控制成本粘性,最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合约的关键在于对激励代理人努力行为与其承担风险间比例的分配,只有代理人承担的风险比可能得到的收益大,才会按照委托人希望的努力水平控制企业成本粘性到最佳程度。由于代理人是相对理性的“经济人”,对委托人下达的每个命令,都会从个人成本——收益角度权衡采取行动的利弊。因此当代理人薪酬激励与其采取行动不相关时,追求个人效益最大化是其最佳行动选择,而当代理人承担委托人面对的风险,且行动与产出分配紧密相连时,委托人能够实现激励管理者努力控制成本粘性,同时薪酬支出最少的“双赢目标”。 
...........
 
结论 
 
本研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作为委托人的企业所有者和不同管理层级间较高级别管理者对代理人的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成本粘性问题,分析了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关系、成本信息传递中信息不对称成因以及信息不对称与企业成本粘性关系,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构建从招聘环节到企业生产经营中成本粘性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控制企业成本粘性程度,其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1)建立并分析在企业招聘环节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博弈模型 通过对代理人“逆向选择”分析,在企业招聘环节,委托人选择代理人的基本原则是“基于企业成本粘性控制能力”,亦即成本、资源利用效率,在企业招聘环节中提倡的是真实能力的竞争。通过分析逆向选择博弈模型得出:依据本文构建的信号甄别模型,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风险。 
(2)构建并分析对代理人的显性激励模型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相对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目标既矛盾又统一,统一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委托人期望获得收益最大化,代理人则尽可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具体得出以下结论: 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委托代理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析了成本信息传递过程中企业成本粘性产生原因,即固定薪资的委托代理合约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对代理人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避免产生道德风险问题。提出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合约时,必须让代理人与委托人共同分享其努力控制企业成本粘性带来的产出。 考虑信息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别对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中的显性激励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代理人努力产出系数、绝对风险规避度、保留效用以及努力成本系数对委托人的期望收入影响较大。 在此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改进激励模型。以原有激励模型为根据,添加与事先设定目标相关的奖励薪酬,有助于促进代理人提高工作努力程度,保障委托人获得收益最大化。 
.........
参考文献(略)

想毕业,找代写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咨询
QQ在线
返回顶部